北京较好的痤疮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视频:温州宣教史

我(耶稣)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宣教士们回应了上帝的呼召,他们深知如果没有这一粒麦子的坠落,就无法生根、发芽,结出许多的粒子。也开始明白为什么传教士们明知道会付上生命的代价,仍存着极大的爱、忍耐与盼望走上这条路。因为这正是耶稣所走的路。为了万人的得救,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在十字架上。

宣教士的血是教会的种子。只有当种子死去,地上才能结出百倍的子粒来。正是在年宣教士殉道的血泊中,诞生了几个婴孩,后来成为中国本土教会的领袖。他们有:王明道、杨绍唐、宋尚节、计志文、倪柝声等。

种子已经死去,果实已经累累。上帝让他们走了,留下的是他们生命的凯旋,是他们爱心的烂漫。当我们满怀信心迎接未来的时候,决不能忘记过去宣教士们洒下的热血。在他们的热血里,滚动着上帝对中国人永远的爱。

第一站:温州城西教堂

百年前的教堂原貌

现今教堂

??

教堂内部

教堂内部柱子记录了建堂碑文

教堂重建碑文

温州城西教堂简介:

温州市基督教城西堂是一座始建于19世纪的古老教堂,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城西街78号。

年,英国偕我会(年改名圣道公会,年又改名循道公会)传教士李庆华来温传道,年在城西街建造教堂。年中法战争期间,温州发生“甲申教案”,偕我会城西堂、周宅祠巷天主堂、内地会花园巷耶稣堂等6所教堂一夜之间都被焚毁。年冬,该会英国传教士苏慧廉(W·E·Sootill,年—年)来温传教,他以城西堂为基地在温州地区传教5年,发展教徒万余人,建立70余处分堂。年,苏慧廉主持重建城西堂(今存“重建圣殿碑”),包括前面的大堂(礼拜堂)和后面的小堂(福音堂)以及牧师楼,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大堂为哥特式,高13.46米,尖卷长窗,立柱挺拔,饰以无花果。年,温州城西堂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堂至今保存完好,目前仍是温州市规模最为宏伟的基督教堂。

第二站:"施公里"、瓦市小学内的施德福故居

视频:施公里的故事施德福故居

第三站: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医院(右四为霍厚福医师,苏慧廉摄于年)

远眺医院(年苏慧廉摄)

医院大门

医院里面的院史博物馆

医院发展脉络

          

            一、~年:医院雏形

                            

                

年,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受英国偕我公会(属于新教卫理宗)派遣,不远万里,来到温州传教。来华之前,他曾接受短期医疗知识培训,以备对自身常见病的治疗,并自备了奎宁、阿司匹林、碘酒等常用药品,用于伤风感冒、疟疾、外伤的治疗。初到温州,年轻的苏慧廉因为语言不通,传教工作难以开展。之后,他以西医神奇疗效,假借上帝神力,济壶为怀,救死扶伤,引人入教。自此,苏慧廉开了一个小诊所,靠一些常备药品和略微的医学知识,给人治疗疟疾、痢疾、肠炎、伤寒、感冒等常见病。在当时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一些重病患者,以及被中医师宣布无救治希望的病人,居然也能起死回生。苏慧廉在病人的强烈要求下还开展一些小手术,如拔牙、修正倒睫、睑内翻、脓肿切开引流等,手到病除。西药和手术的神奇疗效,一传十,十传百,苏慧廉也被口口相传成为了"神医"。苏慧廉以医术带动传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苏慧廉欣喜发现医疗对传教有巨大辅助作用之后,有意将诊所做大,并把这一思路向英国偕我公会作了详细汇报,得到总部的肯定。年,总部派传教士海和德来到温州,接手诊所的工作。

跟苏慧廉一样,海和德其实也不是科班出身,是速成的"赤脚医生"。海和德来到温州后,他们两人将诊所搬到城西教堂后面,该处原本是教会的一处戒烟所,与城西教堂院落相通。诊所的规模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诊所一排瓦房共有八间,南北排开,土木结构,水泥地面,没有天花板。就是这间"小诊所",经过先人的筚路蓝缕,后来发展为医院、医院,医院的雏形。

海和德从英国带来不少药品,当时温州医疗水平较低。城市设施落后,大雨后河道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民众不讲卫生,生活习惯也差,随地吐痰。肺结核、霍乱、鼠疫、伤寒、疟疾、天花等疾病常年肆虐,加之缺医少药,治愈率很低,每年有很多人因病死亡。

年中秋前后,苏慧廉返回英国述职。此时,温州城西教堂西医诊所已开诊多年,求医者摩肩接踵,诊所人满为患,他请求总部增派专业医医院。他特别指出医院,医院有助于推动传教工作。其时,经过多年摸索,国外教会发现医疗救治对传教事业是很有帮助的,于是,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医院一间接一间地建立起来。

总部因为经费原因,一时未启动筹建医院,但派遣了科班出身的西医师——阿尔弗雷德(AlfredHogg),取汉名"霍厚福"。他毕业于英国阿伯丁大学,毕业后被指派到伦敦圣潘克勒斯医疗传教团,在那里接受过眼科、咽喉科训练,医院做临床助理。

时年二十五岁的霍厚福应招被选,于年1月0日抵达温州,他是温州循道公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医疗传教士,是温州第二个科班出身的西医师(第一个西医师是内地会的稻惟德(ArthurWilliamDouthwaite,~年)。

自此,当时城西这个小小的诊所里有霍厚福、海和德以及在温州海关工作的劳莱医生(DR.J.H.Loying)等三位医师坐诊。年至年期间,仅霍厚福医师接待病人就有3万多人次,在温州地区颇具盛名。

              

                          

          

          

            二、~年医院          

          

            

              

                            

                

随着病员日增,原本宽敞的诊所日见狭小,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苏慧医院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于是再次向英国偕我公会写信强烈要求资助筹建医院,医院将以捐献者的名字命名。经偕我公会沃克登(A.J.Walkden)牧师(时任英国偕我公会海外传教委员会MissionaryCommittee成员)和熟悉温州教会的阚斐迪牧师介绍,英国大雅茅斯市(GreatYarmouth)的约翰·定理(JohnDingley)先生慷慨解囊,捐献两百英镑,支持建院的济贫项目。

苏慧廉选址墨池坊杨柳巷10号(即今温州市墨池小学)医院。在苏慧廉牧师的奔走努力下,医院,确切地讲是医院,也是医院诞生了,取名为医院,于年月17日正式开张,聘任霍厚福医师担任院长,医院的一切事务。

医院开张时能够收治十二名男病人、十名女病人,并配有辅助用房,如厕所、厨房、门房等。因为当时主要的工作是门诊治疗,所以有一个相当大的门诊诊所及一个兼作候诊室的小礼拜堂。年,医院接待门诊病人高达人次,住院病人56位。

霍厚福院长主持医院工作四年时间里,管理医疗两不误。管理有方,医院秩序井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待人和善,医术精湛。不管白天黑夜,有危急的病人,随叫随到。

霍厚福院长在温期间还兼任瓯海海关医师,负责《海关医报》(MedicalReports)年3月~年9月温州有关医事的报告记录。

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顶峰,在全国范围内给医院和国外医生带来了巨大威胁。苏慧廉和家人不得不返回英国避难。不过,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苏慧廉靠着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英国医生包理茂(DR·W·E·Plummer),使得他来温州开展医疗工作。

年,霍厚福院长离温回国。包理茂医师接替霍厚福工作,出任医院院长。包理茂医师接替霍厚福院长工作时,医院不但具有一定规模,而且有良好的口碑,门诊人次、住院病人逐年增多,医务人员仍然非常紧缺。除门诊外,包理茂医师还要给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开展的外科手术有乳房癌、扁桃体摘除术、剖宫产、虹膜切除术、脓肿切开术等。医院是当时温州唯医院,在当时不但饮誉温州,连丽水、台州等地区求医者也纷至沓来。

医院医疗任务繁重,医务人员缺乏,苏慧廉便选送自己创办的;温州艺文书院毕业生来院学医,缓解医务人员紧缺。医院历时9年,职工从10多人增至0多人。9年间门诊达7万多人次,住院达多人次。医院的声名鹊起,温州民众的认可,当时的医疗场所用房显得狭窄,就诊环境拥挤情况日益突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苏慧廉深深意识医院迫在眉睫。

          

            三、~年医院

                            

                

年,苏慧廉再医院的想法。由于总部当时也缺乏资金,他只好转而求助英国媒体,在报刊上发文请求慈善人士的捐赠。文章见报后第二天,70多岁的亨利·白累德(Henry·Blyth)便回函表示愿意捐献。

有了这笔捐款,年月18日,苏慧廉代表偕我公会签订购地契约。新医院选址在温州城区的大简巷。占地七亩八分八厘三毫,4.96万平方英尺。新医院由英国基督徒设计师G.W.Bolshaw免费设计。布局及风格整体上医院(Guyshospital)。医院大楼地基长英尺,宽60英尺,由一幢主楼及东西两翼组成。主楼三层,底层是教堂兼候诊室。东西两翼各是一栋两层的建筑。西翼为男性病房,东翼为女性病房。由于当时女患者较少,医生办公室、药房、储藏间安置在东翼一层。此外,医院还有若干配套用房。

由于亨利·白累德捐钱占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故名之为"医院",简称"医院"。原医院迁并入医院,于年1月30日开业。当时已有员工50人,委任英人包理茂医师继续任院长。医院宽敞整洁,一流设施,一流设备,硬件设医院的条件,这在晚清年间的浙南颇具示范意义。医院的设立对当时温州地区的居民不啻为福音,开业后一年内就有人前来求医,住院病人有93人,手术31例。

年,苏慧廉离开温州,赴山西接任山西大学的职务。尽管他离开了,但医院自身已经具备了强大的"造血"能力,逐渐走上正轨。

包理茂院长为中国患者服务了13年,直到年因病回国。年由英籍施德福医师(Dr·K·T·A·Stedeford)接任医院院长一职。他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曾获得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在温州从医3年,各科手术均做。瘟疫期间,他不分昼夜巡诊病人,甚至还自配生理盐水。同时,他还受聘于温州海关担任海港检疫工作,连海医院。

彼时医疗模式照旧,医院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业务、行政、财务、人事等一概由施德福院长作主。他还规定,医院看病,下午除值班或参与急诊外,可在家里私人开诊,收入归己。

院内没有分科,医师相当于现在的全科医师,一专多能,内外妇儿疾病均看。专职医师每天上午门诊,下午安排手术。施德福院长上任以后不但要亲自看病,医院。院长统管一切,无论医疗业务、行政财务、人事安排等等,大权小权,一人独揽,一统到底,统归院长一人作主。医院实际出发,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从严治院。

有序分诊,缓急有别。医院每天从7时开始挂号。挂号费30枚铜钱,换取一枚号码竹签。通常有红、绿、蓝、黄和黑五种颜色的竹签,初诊是红色签,复诊是绿色签,要住院的危重病人是蓝色签,黄色签则由施德福院长亲自诊治,挂号费也高于其他竹签。当然,对于穷困的病人可以免收挂号费,连药费也减免,他们领的竹签是黑颜色的。通过竹签,有序分诊,分流病人,使危急病人得到及时诊治。

危急病人,敲钟为号。医院没有通信设备,施德福院长在目前为急诊大楼西边枝叶茂盛的老樟树上挂一口铜钟,如遇紧急情况,以敲钟为信号,召集全院医务人员。敲一下意味着急诊需要内科医师前来会诊;敲二下意味着外科医师会诊;敲三下意味着妇产科会诊;敲四下意味着儿科会诊;重复敲打就意味着危重病人需要各科医师会诊。

规范医疗文书书写。门诊住院均要求详细记录病人就诊情况,以及病人住院病情变化等。门诊病历采用大本笔记簿,将病史、处方记载在簿上,病史以罗马字母拼写的温州方言记载。施德福院长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详细问诊,一丝不苟记录,还规定门诊住院病历书写规范,并定时检查。

医院声誉日隆,就医者接踵而至,门诊住院病人爆满,施德福院长等几位外国医师疲于应诊,难以应付。他接任之前,包理茂院长已从艺文学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八名优秀学生,进入医院当学徒。施德福院长接任之后连续选拔多批优秀学生以及一些有志从医的温州青年,跟随学医。由于他倾注心血,认真教学,先后培育出郑求是、陈梅豪、戚文梁、章梦三、郑叔鸣、王子芬、张雪琴、郑济时、潘贯周、张德辉、倪执平、何其美等一批温州本地医师。既满足了医院本身业务发展的需求,也为后来温州西医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若干年后他们都成为浙南医疗界的名医与脊梁。

医院开办时无专职护士,病房护理工作由三十多名男女工友兼做。19年,来了一位英籍护士裴悟。次年,又来了英籍护士薛美德、任若兰;随后,医院自己培养了护士杨美德、陈舜华、施子哲等,医院有了一支专职的护理队伍。年夏,作为浙医院的医院,首创了白累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首任校长英人薛美德,校址设于海坛南麓教会艺文学校(今温州第二中学),年7月毕业的首届毕业生仅叶兰珍、陈舜华、朱德英、施子哲4人。年9月医院又在艺文学校创办白累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校长陈梅豪,与护士职业学校合署办学。到年止,护士职业学校共办16届,助产职业护士7届,合计人。年9月,原医院所办的护士学校、助产学校,医院、医院所办的护校合并。由葛林宗任校长,汪起霞任教务主任,张忠邦任总务主任。不久,这所医院管理,更名为"医院附设高级医事职业学校",黄问羹兼任校长。年改名为"温州卫生学校",后并入温州医科大学。

当时,按中国教会规定,英籍人员在中国工作五年,可回国休假一年。施德福院长每次休假期满,总带回一批医疗器械,如X光机、手术台、膀胱镜、食道镜、显微镜之类,使医院医疗设备得以更新充实,跟国际同步。

年4月19日,永嘉(温州)县城突遭日军侵占,医院同城区大部分居民都来不及疏散,只能困守,医师散避,不受敌伪利用。1天后,敌军退去,医院即恢复门诊。

年7月11日,温州城区第二次被日军侵占35天。7月初,医院先已迁避江北楠溪枫林镇。施德福夫妇与随行医师即借该镇御史祠为群众治病并定期义诊。

定理—医院从来没有设非英国籍的正副院长。直至4年7月,温州城区第三次沦陷前两月,施德福即将依规定休假离院暂返英国,他这才聘医师郑济时为副院长并暂代院长职务。9月城区沦陷,至次年6月敌军始退,副院长郑济时即与诸医师合医院迁回城区,7月间恢复应诊。施德福至7年才自英国返院。副院长郑济时在代理院长职务三整年中,一直得到全院同仁协助,尽心尽力工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教会停发津贴,郑济时副院长只得由自己私人出票,请亲友担保,向银行、钱庄借款。施德福院长也亲自出马,向吴百亨等温州民族资本家募捐。如此从多方筹集资金,医院得以在艰难中维持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重新开诊,并聘请汪起霞、周德民、胡旭庚、傅大钧、戚有为、郑志毓等医生协助诊疗工作。他们也受施德福院长面授身教,日医院,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得温州人民的爱戴。

注:内医院网上院史馆

第四站:瓦市巷牧师馆:“多加会”在此做衣给老人穿

  年,苏慧廉和妻子苏路熙,在如今瓦市殿巷86号的位置买下一块地。苏慧廉曾在书信中提到,该处原本是一位富裕官员的私邸,并列举了该地块的诸多好处,可见当时他对白屋所在地的喜爱。

  年前后,苏慧廉在那里建造了两幢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洋房,之后与妻子入住。一起住在白屋的还有教会的其他外国人,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仍有“老温州”把白屋叫做“番人馆”。

  为什么叫白屋呢?苏路熙在回忆录《中国纪行》(APassporttoChina)中解释,房屋的外墙涂着白石灰,因此称为WhiteHouse。

  年11月,苏慧廉和苏路熙的女儿在白屋出生,取名谢福芸,后成为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作品。那部记录年温州影像的6分钟短片,是成年后的谢福芸第六次访问中国,也是最后一次访问温州时拍摄的。

  80多年后,沈迦将原藏于英国电影协会档案库中的这段短片带回温州,而短片第一个镜头拍的便是白屋:一幢二层高的西式楼房,四扇长窗都是欧陆式的,走廊很宽大,走廊上四四方方的立柱子从一楼一直透上屋檐,瓦房顶上冒出一个烟囱,楼房四周种着各种植物,白屋的南侧是一大片开阔的草地。

  “相比中国人喜好的曲径通幽的庭院结构,如此开阔的庭院在晚清时期的温州是不多见的。加上在那个年代,温州本地的百姓是不会对房子的外墙进行粉刷的,开阔的花园、白色的洋房,在当时的康乐坊一定非常特别、非常显眼。”沈迦这样猜测。

在年拍摄的白屋(白屋是英国著名汉学家、教育家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设计和建造,也是它最初的主人。)

谢福芸年轻时在她母亲创办的女校做小老师,带领女生做体操。这应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次体操表演。这张照片很可能就拍摄于白屋院内。

苏慧廉之女谢福芸中年像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寻找·苏慧廉》

第五站:墨池小学(原艺文小学)

年的艺文学堂

年10月0日,苏慧廉先生(WilliamEdwardSoothill)创办的温州艺文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这是当时留下的老照片。这其中坐着温州的总兵、道台等地方文武官员,然而坐在最中间的位置是山西大学堂创始人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温州的大儒、晚清朴学殿军孙诒让先生也出席了开学典礼,他是中国的墨子研究第一人,也是温州新式教育的推动者。当时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温州学堂的开学典礼,和其他许多事件一起,标志着这个东方帝国的新时代开始露出曙光。

年,苏慧廉来到温州,一住二十五年,创立了温州历史上第一所中学,祝福了温州一百多年。年,他转任山西大学堂西学总教习。年,受聘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年,费正清成为他的学生。苏慧廉成全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学者。在开学典礼上,苏慧廉先生说,教育目的是启迪智慧、强健体魄、磨砺道德。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但是只有身体或者智力的单独发展绝不是健全的发展。道德品质是智慧和真理的根本,甚至比智力培养和体格锻炼更为重要,而这正是本校的主要目标。犹如中国的圣人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所学堂正是以上帝为真理与公义的基石,并期待在体魄、灵魂和精神上,或者像圣人所说的在身体、头脑和心灵上都能得到良好的收获。身体,是灵魂的载体;头脑,是思维的载体;而心,是道德或者情感——无论是高尚还是邪恶——的中心。我想当今中国官员和学者对于教育的理解,仍然没有一百年多前他们对教育的表达更透彻。

根据温州墨池小学百年校史网站介绍

第六站:花园巷教会

简介:温州市基督教花园巷教堂原称“中华基督教自治内地会温属总会”。因地置市区花园巷地段,故称为花园巷教堂。目前是温州市基督教“两会”直属的两个教堂之一(另一个是城西基督教堂)。该堂始建于年,至今多年。其规模虽不及城西基督教堂和周宅祠巷天主教总堂(周宅祠巷圣保禄堂),但其现存建筑年代要早于前面两处教堂,是温州市区教堂历史最悠久的一处,也是浙南地区基督徒最早开始敬拜、聚会的场所。

年10月,基督教内地会英籍传教士曹雅直(Georgestott,亦称为“曹雅真”,被温州人称为“跛脚番人”)偕同一朱姓翻译(宁波人)自甬乘船来温传教,设活动点于今址。

年,历10年艰苦经营,该堂终得以在花园巷地段购置建造,占地共.64平方米。

地契

年10月,该堂在“甲申教案”中被焚毁。

年,教堂重建。

0年,内地会的外籍牧师相继离温返国。正当而立之年的华北神学院毕业生,河南开封信徒高建国携妻女来温,接替第二任温籍牧师王春亭的班,负责教区工作。

7年,高建国被立为温州内地会第三任中国牧师,并担任该教会主任牧师至今。

8年,受极“左”路线影响,教会被迫停止聚会。大部分房产由温州市政府租给温州军分区作干部住房,计面积平方米。

文革时期,连大堂及勉励会堂(小堂)都被温州棉织厂占为车间、仓库等。

“四人帮”粉碎后,几经信徒努力,政府终于在年归还勉励会堂(小堂)。

0年,温州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大堂并进行修缮。

其余大部分教产(军分区占用的平方米土地)经多年协调,至今仍在努力争取归还之中。

尔道若灯光烛我径

视频:温州话微电影《独脚印》纪念温州教会的拓荒者曹雅直

曹雅直年到温州

曹雅直

(GeorgeStott,-)英国人

中国内地会(戴德生)差派,年到温州

曹明道

(GraceCiggieStott,5-19)英国人

年和曹雅直结婚后来温州,直到年

曹雅直:(GeorgeStott,-),苏格兰人。他自幼生活在农村,19岁那年,有一天不小心在路上摔倒,膝头撞到在石头上,肿了起来。就是因为这个意外,令他两年后不得不把左脚截去。截肢之后,曹雅直在床上躺了九个月。这时候他接受了主耶稣作他的个人救主。康复几年后,他从朋友口中得知中国福音事工的迫切需要,就决定到中国去宣教。可是因为他身体缺憾,没有一个差会愿意接纳他。

戴德生:(HudsonTaylor,-)的中国内地会。当时戴德生望着拄着拐杖,只有一条腿的曹雅直问:“你只有一条腿,为何如此想前往中国宣教?”“因为我看到那些有两条腿的人不去,所以我必须去!”戴德生再问:“如果发生暴乱,你要怎么逃?”曹雅直回答:“我根本不曾想过要逃。”

年月10日,苏格兰宣教士曹雅直(GeorgeStott)抵达宁波,用18个月学习语言。年11月,曹雅直与另一位传教士蔡文才(JosiahAlexanderJackson)到达温州,成为温州教会的拓荒者。年,皮鞋匠叶钟杰接受洗礼(温州第一位信徒)

曹雅直在花园巷创办第一所西式学校,男童寄宿学校,取名“仁爱义塾”,教圣经,祷告,英语,科学,数学,音乐...年改名“崇真小学”。

年曹雅直夫妇在温州铁井栏开办第一所女子书院,年改名“育德女学”。

温州男校学生和老师:第一排都已经信了,

六位中三位是义务传道人。

(左后站:曹明道,右后站:鲍金花小姐)

温州女子学校学生和老师(左最后排:魏思忠小姐;右最后排:查小姐)

年温州内地会:曹雅直于年初创办的温州第一所中英双语寄宿学校一一仁爱义塾(大英教书堂),此为吾瓯西式学堂之肇始。办学之初,呈现一片欣然之象。至年5月,有老师三名,寄宿生八名,走读生廿六名。(非传说之十二名)

年曹雅直和稻惟德在五马街开办

医院

前来就诊先听道,看病一律免费

厉厚明,一名银匠,积累了不少钱财。但后来染上吸大烟的恶习,变得穷困潦倒,就连身上穿的唯一一件衬衫也是借来的。但最终在稻惟德医生的帮助下戒掉大烟,重新做人,成为乐清白象教会福音的开创者之一。

曹雅直夫妇把福音传到乐清、平阳、永强、海城

年筹建内地会宣教士休养所(避暑屋)

乐清黄华岐头山,南面正对灵昆岛

年4月1日曹雅直安息,安葬在法国戛纳。

墓碑上写着:

ThebloodofJesushisSoncleansethusfromallsin

(祂儿子耶稣的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第七站:飞霞桥内地会墓地

 

第八站:景山天主教之墓

图:玛利之墓碑

最上面的英文写的是:

FILLEdelaCHARITE

16.6.-1.8.

arriveeenChine

下面的中文同样用繁体竖排写的,内容是:

浙江省永嘉县

医院英

籍仁爱会修女

玛利之墓

一八九九年来华

一九三三年去世

享寿六十有五岁

1.3.4-9.9.

arriveeenChine

11.11.8

创办浙江省永嘉

医院院长

法籍仁爱会修女

类思之墓

一九零八年来华

一九三十年去世

享寿七十有七岁

墓碑的最下面写着三个简写的英文字母:

R.I.P.

从碑文看到,埋在此地的是温州早年医院医院的其他职工。一位创办人兼院长类思,于8年来华,年死在温州。医院的职员玛利,她早在年来华,年死在温州……她们都葬在温州景山,守望着当年创办并服务过的医院。

在温州天主教历史里,有如此一段话:

温州天主教为了救死扶伤,救济贫苦群众免费施药的事业,在冯烈鸿总本堂主持下,在岑山寺巷和七圣殿巷东段购置了十五亩民宅址,于年动工,医院,命名“医院”为纪念一位于年在南昌为主殉道的董文学圣人,奉他为主保,解医院,因为是由仁爱会修女管理的,第一任院长是法籍类思姆姆,医院的经费大部分是类思姆姆的奉献,类思姆姆个人生活非常简朴,对穷人慷慨大方,她还资助冯公为福传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是温州教友的大恩人。

从这段历史来看,这几位埋在山上的修女,医院,造福与温州百姓的西方人士——天主教修女类思以及她的同人。早在二十世纪之初,医院,类思医院,并出任第一任院长,以解温州百姓身体疾苦,而且为贫苦群众免费施药,这种精神是伟大的。

医院,这所清末来华的天医院,是温州人熟悉医院,01年更名为:医院。

医院医院简介里里写着如下一段话:

3年9月建成开诊,前身是天主教仁爱会创办的医院,年定名医院。4年成为温州首家获世界卫生组织授牌的“医院”,年经市政府批准医院……年底成为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第三临床学院。01年初医院评审,01年6月更名为医院。

今天,我们路过信河街,医院的高楼,熙熙嚷嚷的人群,忙碌的医生、护士,可医院的创办人类民正静静的躺在景山,俯瞰人群,祈愿平安。

01年9月被温州瓯海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列为文物保护点

修缮中的墓

第九站:护士长窦维新墓地

温州唯一保留完好的外国宣教士墓地,位于瓯北玡琅桥村山上

窦维新(-)是英籍来华宣教士,也是医院的女护士长,因病在温州去世,年仅36岁。

 

迦南诗歌第首《大海啊能否告诉我》

大海啊大海,

能否告诉我,

有多少宣教士来到中国?

不同的语言肤色,

却深深爱着中国。

在误会中渡过,

将生命献给中国。

他们为了什么?

他们为了什么?

每一座高山、

每一条小路也这样问过。

他们是一粒粒麦子,

埋在了苦难的中国,

中国才有今日的收成,

漫山遍野的硕果。

弟兄啊同胞啊,

我们要永远记得,

他们是上帝的使者,

带着爱来到中国。

高举燃烧的圣火,

走遍每一个角落。

蓝蓝的大海边,

是谁唤醒了中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zz/12334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