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感染之肉芽肿性乳腺炎
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呀,乳腺科小医生又来了!上两次咱们说完了急性哺乳期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怎么能不谈谈肉芽肿性乳腺炎?先来一张图瞧瞧.....
拍拍胸脯不怕不怕哈,肉芽肿性乳腺炎虽然不常见,但是近几年报道在增加,发病率也在提高。它是一种乳腺慢性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性小叶炎,以育龄经产妇突发乳腺肿块,脓肿形成,继发窦道和溃疡等为临床特点、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征的一类非哺乳期乳腺难治性炎症,常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因为它主要侵犯乳腺小叶,所以也会被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常见于平均年龄28-36岁的育龄经产妇,由于病情容易反复,治疗时间漫长,且容易被误诊和治疗不当,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为啥会得这个病呢?
每次患者都会问为什么得这个病?小编表示故事很长,你有酒我不一定能详尽解说,因为很难和得了该病的患者具体的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本病病因不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从几个方面分析。
1)哺乳障碍和乳汁及分泌物瘀滞在小叶间质中,继发乳头内陷,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2)自身免疫性异常: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
3)外伤和化学刺激溢乳、高泌乳血症等。刺激会引起炎症,破坏导管上皮,使得乳腺腔内的内容物反流入乳腺小叶的间质,引起了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
细菌感染:如棒状杆菌。病变中可见到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
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它的主要发病人群是年轻女性,平均年龄为28-36岁,未生育妇女一般不发病,除非服抗精神病药物或其他致高泌乳素血症者。病程较短,疾病发展较快。可以发现乳房一个或多个肿块,伴有疼痛的感觉,触感较硬,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且活动度差,可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此疾病进展较快,发病突然,肿块可能出现突然增大,局部皮肤红肿甚至破溃,但是与急性乳腺炎不同的是,破溃后脓液并不多,症状缓解欠佳,经久不愈,溃疡或窦道形成是常见并发症。同侧乳房其他部位也会有相似症状出现,偶有患者对侧乳房也同时出现相似情况。是不是觉得这些症状与乳腺癌非常的相似?的确是酷似,所以部分患者会被当做乳腺癌治疗,治疗需谨慎啊!
如何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有和小编描述的相似的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果,其次辅助了超声等检查(这个时候容易和乳腺癌混淆,千万不要贸然当做乳腺癌治疗啊),最后,当然是病理确诊啦,病理是金标准金标准金标准哦!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有哪些?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会首选超声检查,检查会提示乳房里有较周围正常组织不同的大片低回声,无明显境界,可多处发作,互通,血供可极丰富。脓肿形成时探头加压可见回声点漂浮、流动,腋下淋巴结炎性肿大,血流丰富。
(是不是觉得自己快成为超声科专家了呀(*^__^*)嘻嘻……)
得了这个病该怎么治疗?
因为其临床表现与乳腺癌相似,很多人贸贸然切除了乳房,甚至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所以术前粗针穿刺进行病理诊断非常重要。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众说纷纭,有单纯的手术治疗,切除肿块的复发率非常高,结合激素治疗可降低复发率,有时候激素加免疫治疗(如甲氨蝶呤MTX)、抗分支杆菌治疗也有明显效果。但是有的肉芽肿炎是以肿块表现为主,有的以脓肿或者肿块加脓肿表现为主,还有的激素治疗无效或者激素依赖,不同的情况治疗方案不同,所以发现问题请第一时间至乳腺专科就诊,请医生酌情制定方案,千万不要自己给自己“对症下药”哈!(治疗方法描写简单不代表真的简单呀,因为临床上需要个体原因个体分析,治疗很复杂的,千万不要相信“万能”的保健品治疗.......)
审稿:查小明主任超声图来源:栗翠英主任
美图提供:王若曦师姐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yf/123346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保乳治疗时代乳腺外科并发症处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