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ldquo排残奶rdquo,
导读
关于“排残奶”的科普我已经写了几篇,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医学期刊或医学教材上有这说法,这显然是商家杜撰的概念,目的是利用人们恐癌的心理,牟取暴利。有些人说,虽然排残奶没必要,但是如果我非要去试一试,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1、所谓的“残奶”越来越多、不当的刺激诱发非哺乳期乳腺炎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诱导泌乳这个概念。年1月《人类泌乳期刊》报道了一个案例。一位非哺乳期妇女通过服用促泌乳药、每天9-1次的吸奶、频繁地按摩等措施实现了乳汁分泌,并在三个月后每天的泌乳量达到ml,成为第一位诱导泌乳的乳汁捐赠者。同时,她为养子进行了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坚持母乳直至孩子两岁,而且在此期间她共捐赠母乳1.78升。哺乳动物也有相似的诱导泌乳案例,如今日头条文章中的海豚,也是在与小海豚相处过程中被小海豚吮吸,十天后开始泌乳。所以诱导泌乳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以上案例虽为个案,但也为泌乳机制提供了证据。
看了这个概念和操作,有没有觉得办套餐排残奶的服务和这个类似呢?这种操作既然可以将原本没有怀孕的女性诱导泌乳,那些哺乳期刚过,就去“排残乳”的妈妈,你们觉得有必要做吗?非哺乳期乳腺炎不是一个病名,是一组通常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病原学证据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可以是一种局部病变,也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伴有结节性红斑等结缔组织病),多数是发生在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目前也发现在哺乳期甚至妊娠期发生的。常见的包括:肉芽肿性乳腺炎、导管周围炎、乳腺结核、乳房蜂窝组织炎等。相关阅读
哺乳期都过了那么久了,为何还会得乳腺炎?乳腺炎不仅仅在哺乳期发生,非哺乳期的炎症更折磨人浅谈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值得你花点时间看一看出现以下情况,警惕肉芽肿性乳腺炎,避免乳房被毁!肉芽肿性乳腺炎,使用激素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研究发现肉芽肿性乳腺炎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种族史差异。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平均发病年龄为9岁(范围0~50岁),多发生于育龄经产妇女,未生育妇女一般不发病,除非长期服用利培酮类抗精神病药物或有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尽管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但一般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的可能因素是哺乳障碍史、乳汁瘀滞、外伤、利培酮类抗精神病药物或高泌乳素和化学刺激溢乳引起Ⅳ型超敏反应。虽然发病原因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外伤可以诱发。在临床中,我们遇到过夫妻同房时乳房被用力抓捏诱发炎症的、在一些机构排残乳暴力按摩诱发的、被无意撞击诱发的等等。多篇文献表明,外伤是诱发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原因之一。是不是有了上述因素就都一定发病呢?
不一定,发病还有概率因素。就像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人几乎都有哺乳障碍史或乳汁瘀滞,但他们哺乳结束后并没有都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科室每年诊治上几千位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人,岂不是几年以后他们都要回来,现实并非如此。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肉芽肿性乳腺炎这种考虑和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更是原因复杂,难以用单一因素去解释。
或许,我们在哺乳期通过靠谱的母乳喂养支持者协助,尽量避免哺乳障碍;在离乳期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离乳,减少乳汁瘀滞;哺乳期结束后,避免乳房外伤和排残乳这种不必要的刺激;对于高泌素血症有较好的控制和管理等,肉芽肿性炎的发生会少一些,这也只是我的猜想,想要验证它,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
最后,我再重申一点,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医学期刊或指南上有这说法,这显然是商家杜撰的概念,目的是利用人们恐癌的心理,牟取暴利。
推荐阅读哺乳期乳腺炎:如何预防如何诊断
如何治疗
致病因素
反复高热不退
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哺乳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
穿刺后能不能哺乳
哺乳期乳腺脓肿“养成记”
脓肿穿刺引流
月子妈妈被迫回奶
解读哺乳期乳腺超声母乳喂养相关:手挤奶的关键
乳管堵塞
乳房肿胀
积乳囊肿
减乳策略
排乳原理
催乳师(一)
催乳师(二)
月子中心
反复堵奶
孕期囤货
哺乳期营养
生理性乳胀
吸乳器使用断奶与残乳:科学断乳
“残奶”人人有,避开智商税
我去“排残奶”乳房保健相关科普:副乳
乳房痛
纤维腺瘤
乳腺囊肿
泌乳性腺瘤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
乳腺钼靶
就诊需知
空芯针穿刺
孩子没乳房
BI-RADS分类郑重声明:文末出现的任何广告(包括奶粉及母乳代用品),均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yf/123346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长斑湿疹失眠易怒
- 下一篇文章: 急哭56岁快餐店老板娘查出乳腺癌,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