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鹊健康(yunquejiankang)

许多人都“谈癌色变”,体检时查出各种“结节”“息肉”“囊肿”时,都莫名恐慌,担心身体里这多余的东西会发展成癌症。

结节、息肉、囊肿……是癌前先兆吗?

不治会发展成癌症吗?

1

结节,大部分都是良性的

在影像检查中(如CT、胸片),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为结节灶,直径小于1厘米时被称为小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时就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

从本质上说,结节是一种体积比较小的肿物,稍微大的就叫包块,并且能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常见的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等。

甲状腺结节

调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高达18.6%,其中有5%~15%为恶性,即甲状腺癌。如果结节大小在1~4厘米,一定要定期做检查。

如果甲状腺的体检报告上有这样的字眼,应该引起警觉:

甲状腺结节4级以上、边界不清、微小钙化灶、高度怀疑甲状腺癌。

乳腺结节

乳腺结节一般见于乳腺增生及乳腺肿瘤性疾病,是对乳腺占位的一种描述。

虽然乳腺结节90%以上都是良性的,但若检查出乳腺结节,医院通过乳腺超声、钼靶或者乳腺核磁等检查手段,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肺结节

肺结节通常指影像学检查(X线或CT)中发现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cm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一般年龄大、肺部有基础疾病的人,做检查易发现肺部结节。即使发现肺部结节也不必恐慌,大概只有1%的肺结节是恶性的。

但随着结节的增大,恶变率就会显著增加。

如结节没有变化、没有异常增大,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风险的,有的甚至会随着时间变化慢慢消失。对于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仅做随访观察,3个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检查,1厘米以上的大结节,建议要尽早诊治。

2

囊肿,多是良性先天疾病

囊肿是长在人体某一脏器内、囊状的良性包块,其内容物是液态的(就像个小水囊)。囊肿常出现在肝脏、肾脏、卵巢上,有时一个,有时多个。临床表现会随着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及有无压迫临近器官等而有不同。

囊肿需要治疗吗?

肝囊肿

肝囊肿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被发现。

若囊肿小于5cm,没有特殊症状,无需治疗。

若囊肿大于5cm,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当出现肝部不适、餐后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或者影响肝脏功能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就诊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肾囊肿

若囊肿小于5cm,医院检查就可以了。

若囊肿较大,或出现了压迫症状,或患者有遗传性多囊肾,影响了正常的肾功能,则要引起重视,医院就诊。

卵巢囊肿

多发生在20~50岁的女性,多为良性,但存在着一部分人的囊肿会恶变成癌症。若女性出现持续痛经、腹痛,或者突发腹痛,特别是合并恶心、呕吐或发热时,医院就诊。

3

息肉,癌症的近亲

医学上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它们通常会生长在胃肠、胆囊、子宫、膀胱等地方。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但其中一部分会恶变,绒毛状管状腺瘤的转癌率高达75%。

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息肉家族里面最阴险的,经常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到时“摇身一变”就可成为结肠癌。所以,一旦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去做肠镜,专科医生会根据息肉大小确定治疗方案。

胃息肉

胃息肉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可以分为较为常见的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以及癌变风险较大的腺瘤样息肉等。

如果发现小腺瘤型的息肉最好尽早切除。因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所以建议及早切除。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多是良性,但它可能造成胆囊功能异常。如果息肉位置靠近胆囊管,长大堵塞管道后,可能导致胆囊积液和胆囊炎。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癌变。若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cm,尤其是年龄50岁以上的,必须尽早行手术切除胆囊,以防癌变。

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由慢性宫颈炎导致的,其大多为良性。如果宫颈息肉较小,可先用药物消炎;如果超过黄豆大小,可做微创手术进行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确定息肉性质,看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建议年龄超过45岁,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及时去门诊检查。

检查出来结节、息肉、囊肿并不意味着我们身体得了癌症。癌症、肿瘤不是一瞬间出现的,体检发现上述症状,最好还要采取后续细致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最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10(03):1-21.

来源:云鹊健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wh/123345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