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是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生痘疹为特征。

羊痘的病原为羊痘病毒,有山羊痘和绵羊痘两种,它们之间一般不会形成交叉感染。绵羊痘时有绵羊痘病毒引发的,是多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的病理过程,以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征性痘疹为特征。山羊痘的病原为山羊痘病毒,该病较少见,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绵羊痘相似,但症状较轻。羊痘病毒对热、直射的阳光、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药(酒精、碘酊、红汞、福尔马林、来苏儿、石炭酸等)均较敏感。该病毒耐干燥,在干燥的疮皮内能称或数年,在干燥羊舍内可存活8个月。

羊痘主要通过呼吸道及飞沫和尘土传播,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消化道传播。被病羊污染的用具、饲料、垫草,以及病羊的粪便、分泌物、皮毛和体外寄生虫都可成为传播媒介。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广泛流行。

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C,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拱腰发抖,眼睛流泪,咳嗽,鼻孔有黏性分泌物。2~3天后,羊的嘴唇、鼻端、眼睛周围、乳房、肛门周围及四肢内侧等处的皮肤上发生红疹,继而体温下降,红疹逐渐突出,形成丘疹。数日后,丘疹内有浆液性渗出物,中心凹陷,形成水疤,再经3~4天水疤化脓形成脓疤,以后脓疤干燥结痂,再经4~6天痂皮脱落并溃留红色疤痕。本病多既发肺炎或化脓性乳腺炎,怀孕后期的母羊多流产。有的病例不呈现上述典型经过,仅出现体温升高或出少量痘疹,或者痘疹呈结节状,在几天内干燥脱落;有的病例见痘内出血,呈黑色痘;有的病例的痘疤发生化脓或坏疽,形成较深的溃疡,致死率很高。

病变在前胃或皱胃的黏膜上往往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圆形坚实的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有的引起前胃黏膜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也常有痘疹,肺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淋巴结肿大。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应注意与羊口疮、口蹄疫、羊快疫等病区别。

每年春季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股内侧或尾下皮内注射稀释好的山羊痘疫苗0.5ml,免疫期1年,羔羊应在7月龄时再注射1次。

对羊痘的治疗目前无特效药,主要是做好预防和对症治疗。在痘疹上或溃烂处涂碘甘油、紫药水等,结节可用针挑破涂以碘酊。体温升高时为防继发乳腺炎,可肌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用量为青霉素万~万单位,链霉素万~w单位,每天2次,羔羊酌减。病愈后的羊可产生终身免疫。

扫描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zl/12334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