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地区奶牛乳房炎的调查和治疗经验,分析总结了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和诊断治疗方法,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治疗;预防
奶牛乳房炎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是奶牛生产中最常见、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因奶牛乳房炎造成的损失达亿美元。人吃了患乳房炎的牛奶,会引起腹泻、呕吐和发烧等症状。因此,加强对奶牛乳房炎,尤其是隐性乳房炎的防治,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1发病原因
1.1病因
据统计,有75%的乳房炎是因为挤奶不卫生引起,有20%是由挤奶设备机械障碍造成,5%是母牛自身如遗传原因所造成的。奶牛乳房炎具有传染性,可在乳区间、牛只间传播。
牛舍内的尘埃,蛛网遍布,不定期消毒;牛粪堆积于舍外,不及时清理;牛床潮湿,充满粪尿污物;挤奶时,随便将前几把奶挤在牛床上,不及时冲洗,消毒;运动场泥泞,污浊,排水不良等不卫生因素都可直接或间接传播奶牛乳房炎。
目前已知的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微生物已超过种,其中包括球菌、杆菌、支原体、真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部分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如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规模化养殖中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也很普遍。
一些疾病,如产后瘫痪、胎衣不下等,可以诱发奶牛乳房炎。饲料中的毒素或霉变也可以引发乳房炎。遗传因素,如乳头不规则会导致挤奶不正常,容易遭到践踏受伤而易引起本病。高泌乳能力、乳腺组织的构造缺陷或吞噬细胞功能较差等也会成为易发本病的因素。
1.2症状
奶牛乳房炎根据其症状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症状有:
(1)乳汁发生理化性质变化,出现凝块、絮状物,乳汁变色,如变黄,且产量明显降低;
(2)乳汁中氨基酸水平、蛋白质含量下降,热稳定性下降,乳汁中有多种有害成分,如钠离子、钾离子含量增加;
(3)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乳房外表呈“红、肿、热、痛”,质地坚硬,触摸时疼痛,不让犊牛吃奶,严重时可萎缩变小。若感染化脓菌,乳房内可形成脓块。患隐性乳房炎奶牛的乳房和乳汁无肉眼可见异常现象,但乳汁在理化性质和细菌学上已发生了变化。
2临床诊断
2.1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方法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可通过“望、闻、问、切”进行。
望:一望食欲、粪尿、体温、精神状态、鼻镜和产奶量是否正常;二望乳房是否肿大,发红、发紫,看乳汁中是否有硬乳块,奶色是否改变,如变黄、变红。
闻:嗅奶汁有无臭味,若有臭味,常为乳房脓肿。
问:询问畜主,病畜是否有既往病史及奶牛是处于产前、产后及干乳期的哪个阶段。
切:挤奶后,用手触摸乳房,若感觉乳房发热,病牛拒绝接近,一触即踢,表现病痛、肿胀,常为急性乳房炎;若可摸到硬块,持久不变,不痛不热,范围较大,常为慢性乳房炎。
根据上述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可初步诊断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乳房炎。特定病原微生物的确定,则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2.2隐性乳房炎的快速诊断
奶牛患隐性乳房炎时乳汁成分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检查乳汁进行诊断。
2.2.1乳汁细胞数检查
通过检测乳汁中体细胞的多少可判定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乳汁体细胞直接计数(SCC)检验的方法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刻度管检验法、直接显微镜细胞计数(DMSCC)法、荧光电子细胞计数法等。间接检验体细胞的方法有美国加州乳房炎检验(CMT)法等。
2.2.2乳汁pH的检查
试验证明患有乳房炎乳汁的pH呈碱性,并且碱性的高低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检测乳汁pH的方法来检测乳房炎。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溴麝香草酚蓝(BTB)法和乳房炎试纸法。
3治疗方案
根据“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确诊后,应采用合适药物,科学地进行治疗,并且做好护理工作,尤其是保持畜舍良好的环境卫生状况。
3.1治疗前准备工作
挤干奶后,清洗乳房,用酒精棉球消毒乳头。挤干病乳区的奶,除去其中的脓汁和毒素,以使药物更好地渗入,增加治疗效果。注射器、针头、镊子等器械必须按规定严格消毒,每次注射后更换针头。
3.2治疗方案
可采用乳房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及辅助治疗方案,通常以乳房注射为主。乳房注射具有见效快,不需要辅助治疗的优点。对于亚急性乳房炎,可采取每12h乳房注射一次,连用3d。对于急性乳房炎,可采取乳房和全身给药的方法,至少3d。对于最急性乳房炎,必须采取乳房和全身同时给药,结合静脉注射和辅助治疗的方法,至少3d。
3.3新型疗法
根据笔者的实际诊治经验,推荐几种预防及疗效较好的方法,以供参考。
3.3.1免疫预防
乳房炎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乳房炎,特别是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如兰州兽研所的奶牛乳房炎多联苗(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奶牛乳房炎多联苗(B)在(A)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大肠杆菌和球菌的免疫,免疫效果更全面。
3.3.2细胞因子治疗
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释放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IL)等,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调节局部的炎症反应,国外学者以此在治疗乳房炎方面进行了许多探讨。
3.3.3药物浸浴
在挤奶前、后使用进口药浴液对整个乳头进行浸浴,可以减少乳房炎的发病率。
4预防措施
4.1环境卫生控制
重点改善环境,夏季保证通风、凉爽,防止高温潮湿;冬季防寒保暖,保证阳光照射。保持牛舍、牛床、牛体清洁。凡是管理条件差,卫生状况不佳的牛场,往往乳房炎是最严重的,损失也往往最大。
4.2控制新感染
将防治的重点放在减少新感染方面,尤其是在1~3产期间。设置隔离牛舍,隔离病牛,并进行治疗。对长期治疗无效的慢性乳房炎牛及产奶量低、有挤奶障碍或瞎乳头的病牛应坚决予以淘汰。加强干奶期的检测和治疗工作。
4.3加强挤奶卫生
手工挤奶前,挤奶员要用肥皂洗手消毒,以防感染;挤奶前清洗乳房的水应勤换,保证一牛一盆,冬季用温水(30~50℃),以减少对乳房的刺激;擦拭用的毛巾应一牛一巾,并每天煮沸消毒,以减少交叉感染。
机械挤奶前,用85℃热水清洗挤奶杯,待干燥后再进行挤奶;挤奶后,乳头括约肌松弛,约15秒后才关闭乳头,此时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因此挤奶后药浴是必要的,药浴可以在乳头上形成一层药物保护膜。
4.4科学挤奶
固定挤奶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使用拳握式挤奶;定时挤奶,形成良好的生物节律。挤奶前按摩乳房,利用排乳反射引起催产素和催乳素水平升高而促进乳汁排出。催产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只有2~3min,分泌后在血液中很快被破坏,因此每次挤奶时,开始按摩乳房后应迅速挤奶,否则不仅会造成排乳不完全,降低产奶量,而且乳汁残留在导管系统中,引发乳房炎。
4.5干奶期防治
干奶期预防是奶牛乳房炎控制中消除感染最有效的环节。在干奶期最后一次挤奶后,向每个乳区注入适量的长效抗菌药物,不仅能有效治疗泌乳期遗留下来的感染,还能有效预防干奶期发生新的感染。
4.6做好分群管理工作
犊牛、青年牛、老年牛应分开饲养,饲喂犊牛的牛奶应煮沸消毒,切忌生喝。保持牛群处于“封闭”状态,避免因牛的引进或出入而带来新的感染源。夏季是乳房炎的高发季节,尤应搞好卫生,消灭蚊蝇,加强预防。
总之,防重于治。在预防乳房炎上每投入1元,可获得7元的收益。应从饲养管理、科学挤奶、卫生消毒及干奶期预防等环节下手,同时结合本场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有效降低奶牛乳房炎感染率和发病率的方案,提高产奶量和奶品质,增加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本文转载自莫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长春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zl/123337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护士资格考试专业实务高频题附详解
- 下一篇文章: 胸壁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