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乳腺囊肿不可小觑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以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端导管高度扩张形成的囊肿为特征,伴有乳腺结构不良病变的疾病。又称为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肿性脱皮性乳腺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与单纯性乳腺增生相比较,该病乳腺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恶变的危险。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1
为何囊性增生会变成乳腺癌?
研究发现,乳腺囊性增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癌相混。那么,乳腺囊性增生为什么会转变成乳腺癌呢?
第一,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生与女性激素关系密切,而乳腺癌与性激素的密切相关性也早已明确,例如妊娠哺乳期乳腺癌进展迅速;卵巢去势可减弱乳腺癌的生长势能;以及动物实验雌激素可诱发乳腺上皮增殖等,均支持这一观点。理论上,乳腺癌与囊性增生病具有同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
第二,近年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发现,乳腺囊性增生与乳腺癌在ras,c-myc,c-erbB2癌基因和抗癌基因P58表达、细胞核DNA含量、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均有相关的内在联系。
第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①切除的乳腺癌标本经常可见到纤维囊性乳腺病的变化,而且这种上皮的增生程度比没有癌的一般人群严重;
②回顾性研究,将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从前取过的活检标本重新检查,发现其上皮呈旺盛的增生甚至非典型增生,而不是一般的增生形式;
③在不同的人群,其乳腺癌的发生率与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的发生率呈平行关系,具有乳癌家族史的人群,其良性增生的发生率亦高。
2
乳腺囊性增生到乳腺癌,究竟有多远?
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妇女的2-4倍,10年随访乳腺癌发生率约5%,从活检病理证实至发现乳腺癌平均间隔10年,而临床也发现囊性增生病高发年龄比乳腺癌早约10年。综合大量前瞻性研究结果,支持“乳腺囊性增生病多在30岁左右发病,40岁左右可有肿瘤趋向,50岁左右可进展为癌”的观点。
虽然乳腺囊性增生病可能发展为乳腺癌,但是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其实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家族遗传,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迟(55岁);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肥胖;长期过量抽烟,酗酒,假体植入等这些都与乳腺癌密切相关。
3
如何避免乳腺囊性增生病转变为乳腺癌?
(1)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女性所以应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而控制体重的科学方式是坚持运动和合理的膳食结构。每周坚持运动3-5天,每天20-30分钟,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霉变食物,不吃腌、熏、烤制品,低脂饮食。
(2)抽烟及酗酒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因此应该戒烟,同时尽量避免吸入二手烟,戒酒。
(3)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女性,应该注意自我检查,建议每月1次。方法为脱去上衣,在明亮的光线下,面对镜子。
①自己观察两侧乳房大小是否对称,乳头是否居中、有无内陷、抬高及指向改变。观察有无乳头溢液。观察乳房皮肤有无红肿、糜烂及桔皮样改变。
②乳房触诊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先外上、外下象限,后内上、内下象限,最后乳头及乳晕。用左手触摸右乳,用右手触摸左乳,乳房触摸完毕后还要触摸腋窝淋巴结和锁骨上下淋巴结。触诊的手法也很重要,检查时,手指并拢,以指腹按压各个部位,且勿抓捏乳房。乳腺增生和良性肿瘤一般活动性好,质韧或硬,圆形或卵圆形。恶性肿瘤肿块常不规则,边界不清,因易与周围组织粘连故活动度差或固定不活动、质地不均,多为周围软或韧、中心坚硬突起。
(4)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避免长期劳累、精神紧张、过度悲伤等不良情绪,以免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雌激素分泌异常;提倡母乳喂养,尽量不用口服避孕药和激素类药物。
(5)对于发现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女性,应避免隆胸,建议每半年复查1次乳腺彩超或每2年查1次钼靶,医院都有开设了专门的乳腺外科门诊,可以咨询专业医生,对于恶变风险较高的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手术切除干预。
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yf/123340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断奶半年了,我的乳房还有肿痛,这是乳汁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