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都过了那么久了,为何还会得乳腺炎
导读:我写乳腺疾病科普已经一年了,从哺乳期乳腺脓肿开始写,后来写过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副乳及乳腺癌,但有一种乳腺科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也最让医患双方头疼的疾病,我却迟迟没有涉及,那就是一种通常被称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的疾病”。
我知道我写这个名称,一定会受到业内专家的诟病,因为这个名称容易误导大家,以为这种疾病只发生在非哺乳期,目前研究发现在哺乳期甚至是妊娠期也会发生这样的疾病。
因为是初次写这个疾病,关于它的来龙去脉我会在后面逐步更新。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一个听着好假但却是真实的故事
小萍初次就诊的时候是5年前,那时她28岁,宝宝刚满3岁。一天早晨,她被右侧乳房的疼痛痛醒,摸了摸也没什么包块,只是乳房外侧压着更痛。起初仅仅是一点点胀痛,她以为是平时那种月经前乳房的疼痛,也就没有在意,就正常工作去了。
工作的劳累让她暂时忘记了乳房的疼痛,晚上回到家,她发现疼痛依然没有缓解,反而有些加重了,仔细摸一摸右侧乳房的外上方,摸到一个鹌鹑蛋大小的包块。这下她有些紧张了,开始上网各种查,刚开始以为自己得了乳腺癌,吓个半死,但当看到一篇《乳房痛,是上帝赐予女人的一件礼物!》文章说乳腺癌十有八九都不痛,痛的十有八九不是乳腺癌时,才稍微放心了点。
当她查到一个叫浆细胞性乳腺炎(目前这个疾病名称已经不用了)的疾病时,感觉自己的症状都对的上,再看看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更加不安,心想一定要抓紧时间就医。
本来想着第二天就看病的,但正赶上单位接受上级领导检查,要求全员待岗停休,没办法,只好再忍一天了。晚上回家,看到那个包块已经长成鸡蛋那么大了,乳房的表面已经微微发红了,摸起来还有点发烫,此时的疼痛明显加重了。
医院就诊的时候,已经是发病后的第三天了,双侧乳房外观明显不对称,右乳外上象限已经明显红肿,红肿区域可以摸到大约12cm*10cm的硬结,压痛明显,在硬结的顶端可以摸到波动感,脓肿已经形成。
我们追问她发病前一晚的饮食,她说是和朋友一起吃了麻辣火锅。但以前也经常吃,都没有问题啊。
结合她的病史、临床症状和查体,初步诊断: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目前已经化脓,给她做了超声引导下的脓肿穿刺引流术。经过几天的抗感染治疗,局部的红肿疼痛有所缓解,给她做了右乳肿块的空心针穿刺活检术(拓展阅读:乳腺空芯针穿刺是个啥?——《乳腺科门诊日志(四)》),病理诊断:符合肉芽肿性乳腺炎。
给予激素治疗,建议她严格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热带水果(如榴莲、芒果等)、海鲜、牛羊肉等食物,期间右乳脓肿曾反复发作,行多次穿刺抽脓治疗。经过4个月的激素治疗,右乳的硬结逐渐缩小到约鹌鹑蛋大小,这时做了右乳病灶的切除。建议她继续控制饮食至少2年。
2年的严格控制饮食,让作为四川人的小萍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每当和朋友聚餐,看着他们大快朵颐的时候,自己只能默默的在一旁吃点白米饭+白灼菜心+没有辣椒的炒猪肉,感觉嘴巴里都淡出个鸟来了。
2年后,食物禁令解除的小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想着终于可以“开荤了”。于是约了三五知己一起,吃了一顿麻辣火锅,这顿饭吃得小萍百感交集,当吃第一口裹满红油的牛肉时,差点没哭出声来。朋友们也很高兴,大家一起举杯庆祝小萍“出关”。
第二天早晨,她被左侧乳房的疼痛痛醒,摸了摸也没什么包块,只是乳房内上方压着更痛。起初仅仅是一点点胀痛,她以为是平时那种月经前乳房的疼痛,也就没有在意,就正常工作去了,心想自己2年前才得过一次右乳肉芽肿性乳腺炎,好不容易出关,难道又遭了?没这么点背吧?
然而,故事后面的发展请给位将手指往上划,脑海中将右乳换成左乳即可。又经历的一轮:穿刺抽脓+空心针穿刺活检+口服激素+手术治疗。
2年后,食物禁令解除的小萍再次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想着终于又可以“开荤了”。等等,要是万一又和上次一样怎么办?朋友们都说,不会那么点儿背吧,吃一次火锅遭一次,这概率岂不是可以买彩票了。
于是约了三五知己一起,又吃了一顿麻辣火锅,这顿饭吃得小萍有点忐忑不安,当吃第一口裹满红油的牛肉时,筷子放在嘴边停留了快3分钟,口水都顺着嘴角流出来了,最后一咬牙一闭眼吃了进去,鲜香麻辣的嫩牛肉在口舌间回味,小萍没忍住哭了出来。朋友们也很高兴,大家一起举杯庆祝小萍“再次出关”。
第二天早晨,她被右侧乳房的疼痛痛醒......
我已不忍写下去了。就这样,小萍的三次肉芽肿性乳腺炎,三次都是麻辣火锅之后,是巧合?还是运气?目前谁也说不清楚。那么谁对她的乳房下了诅咒?
现在,就让我们初步认识一下这类疾病吧。
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疾病
非哺乳期乳腺炎不是一个病名,是一组通常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病原学证据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可以是一种局部病变,也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伴有结节性红斑等结缔组织病),多数是发生在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目前也发现在哺乳期甚至妊娠期发生的。
非哺乳期炎症疾病的常见类型
非哺乳期乳腺炎常见的是:肉芽肿性乳腺炎(GM)和导管周围炎(PM),还有一些单纯细菌感染的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加,从我年上班全科室一周偶尔见几个,而现在自己坐门诊也常常遇到首诊的患者。这次我们重点谈谈肉芽肿性乳腺炎(GM)。
GM的典型临床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GM)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先疼痛,紧接着(有时甚至是一夜之间或几天之内)就会出现乳房肿块,局部红肿疼痛加重,甚至有些破溃流脓,经久不愈,反复脓肿形成。治疗时间长,治疗手段多样,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对乳房的损毁也非常明显。
GM与食物的关系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目前乳腺学科争议较大,诊治棘手的一组疾病,而其受饮食影响的敏感程度,也使得饮食问题成为该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部分,也同样是患者们急需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像文中的小萍,三次都是因为麻辣火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因为吃松茸炖鸡、鸽子肉、醪糟蛋、羊肉汤、海鲜(面)、榴莲、荔枝等等品类繁多的食物,诱发疾病或者导致疾病加重的情况。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位患者是内蒙古人,从小在内蒙古吃牛羊肉长大,到四川工作期间也什么都吃,产后2年,吃了一次羊肉汤就诱发了肉芽肿性乳腺炎。她很困惑,其实我们也很困惑,一个吃牛羊肉长大的人,为啥偏偏那一顿就诱发了乳腺炎呢?而且被告知治疗期间及治疗后2年内避免进食此类食品。WHY?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的于海静教授写过一篇《非哺乳期乳腺炎,该吃啥?不该吃啥?》,里面列举了一些患者饮食上的禁忌。
GM的发病原因
那么到底谁对小萍的乳房下了“诅咒”?什么样的人可能会得这样的病?研究发现肉芽肿性乳腺炎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种族史差异。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9岁(范围20~50岁),多发生于育龄经产妇女,未生育妇女一般不发病,除非长期服用利培酮类抗精神病药物或有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
尽管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但一般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的可能因素是哺乳障碍史、乳汁瘀滞、外伤、利培酮类抗精神病药物或高泌乳素和化学刺激溢乳引起Ⅳ型超敏反应。
是不是有了上述因素就都一定发病呢?
不一定,发病是一种概率。就像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人几乎都有哺乳障碍史或乳汁瘀滞,但他们哺乳结束后并没有都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科室每年诊治几千位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人,岂不是几年以后他们都要回来,现实并非如此。因为一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肉芽肿性乳腺炎这种考虑和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更是原因复杂,难以用单一因素去解释。
总结
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疾病,是目前发病因不清的乳房难治性炎症疾病,但是良性疾病,因其发病比较急,常在乳房局部表现及超声等影像检查上与乳腺癌难以区分,所以必须在治疗前做活检明确诊断,排除乳腺恶性肿瘤。
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病情反复,但不管是激素、抗生素、甚至中药,都有治愈的病例,需要患者及医生都要有耐心和信心。这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如果突然发生乳房疼痛,并短时间出现局部肿块的情况,医院就诊,及早明确诊断,开始规范化治疗,避免疾病加重。千万不要以为就是什么乳腺增生,而延误治疗。
最后,根据回顾性调查,发现部分患者曾有哺乳障碍史,所以我们也要重视哺乳期乳房的科学管理,降低哺乳期乳腺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哺乳期结束后,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悦。
梁琦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wh/123342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急性乳腺炎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