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预防大于治疗,现在有很多女性在刚到哺乳期时就会提前预防乳腺炎,从而避免自己患有乳腺炎。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哺乳期乳腺炎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吧。

一、什么是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是发生在产后哺乳乳房的一种局部炎症,可在哺乳期任何时候发生,但最常见于产后最初6周内。

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乳房红肿疼痛或同时伴有压痛性肿块。哺乳期乳腺炎一般进展较快,1-2周内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进一步进展为乳腺脓肿,甚至需要手术治疗,很多妈妈因此不得忍痛停止或放弃母乳喂养,这对孩子和妈妈自己的乳房健康都是不利的。

二、什么病因引起的

引起哺乳期乳腺炎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细菌入侵

妈妈免疫力的低下

产妇乳汁淤积

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由于哺乳期妇女经验不足所导致的。经验不足的哺乳期妇女,在哺乳过程中易产生积乳,若久不处理,则会引起乳腺炎。产妇产后心情郁闷忿怒,精神紧张,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致肝郁气滞,脾胃运化不利,湿热蕴结,气血凝滞,阻塞乳络。另外,由于哺乳期妇女免疫力较差,部分外在因素如饮食不规律及受凉等均会诱发哺乳期乳腺炎。

三、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根据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程进展较快,如不及时恰当处理,可1-2周内快速发展为乳腺脓肿,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01初期乳汁淤积阶段

一般表现为乳房内可触及到痛性肿块,压痛,皮温略升高,可伴有轻度局部乳腺皮肤红肿,患者可不伴有发热或伴有低热。

此阶段血液白细胞可能轻度升高,通过手法疏通乳管,排除积乳,伴有白细胞升高者可口服头孢类抗生素,一般此阶段通过治疗可完全恢复正常。

02急性炎症阶段

主要表现为乳房的硬块(乳汁淤积块)疼痛,多少伴有局部乳腺皮肤的红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触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这一阶段产妇乳房疼痛明显,因为疼痛拒绝按摩乳房,导致乳汁淤积进一步加重。

03乳腺脓肿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患者可出现持续高热,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搏动性疼痛,甚持续性剧烈疼痛,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或者在急性炎症阶段经过抗生素治疗后高热好转,乳房硬块变软,但范围继续增大。脓肿形成后部分往皮肤突破会出现皮肤破溃,流脓。这一阶段往往需要穿刺抽脓或者切开引流治疗。

四、如何预防

针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形成原因,我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

1、产妇要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充足的睡眠,戒烟酒咖啡,健康的饮食,勿暴饮暴食及过于油腻饮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甲状腺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2、早接触早吸吮,无限制的吸吮有效的乳汁移出,吞咽、良好的含接,宝宝和妈妈舒服的姿势,妈妈学习正确的哺乳方式,避免乳头的皲裂及乳头乳晕的肿胀,导致细菌的进入,90%的乳腺炎是由乳头皲裂引起的,而90%的乳头皲裂是宝妈们的哺乳姿势不对引起的。

3、在产后初期哺乳后可以用手指轻轻向乳头方放射状轻轻推送,促进乳汁排出,同时也可以促进输乳管口的开放,不要全部依赖吸奶器,如果只是使用吸奶器,则先开放的输入管口会通畅,但是未开放的输入管口可能长期不能开放,导致相应导管的乳汁淤积。

不要担心乳汁挤压后没有乳汁了,乳房是越排空越会分泌乳汁。尽量双侧同时排空,不要一侧排空,另一侧等待下次再喂。

五、如何治疗

首先从产妇来说,要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减轻焦虑情绪,多饮水,少吃催乳的食品,清淡饮食;

而最关键的治疗是要保证乳汁的排空,一般情况下可以不用停止哺乳,继续哺乳有利于乳汁引流,对于疾病控制是有好处的。

但是在哺乳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乳汁的情况,如果感染严重,或者脓肿破溃形成乳瘘可以经乳头排出,这种情况下要停止哺乳。要选择抗生素治疗,大多数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耐酶青霉素,脓肿形成以后,要加用甲硝唑等抗厌氧菌的治疗。

脓肿形成如果比较小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做穿刺抽脓,可以反复进行,也可以置管冲洗,如果效果不佳要及时做切开引流,打开脓腔之间的分隔保证引流通畅。

其实,根据专家指出,得了急性乳腺炎后,即使是发炎也要坚持哺育,不要停止母乳喂养。因为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喂养,会还增加了乳汁淤积的机会。所以,在感到乳房疼痛、肿胀甚至局部皮肤发红时,还要勤给孩子喂奶,让孩子尽量把乳房里的乳汁吸干净。

哺乳期乳腺炎,外用涂抹佐茹通,消炎散於,纯中药萃取成分,对婴儿哺乳,安全无毒副作用,哺乳时把抹药部位擦拭干净即可。

而且,一般发生乳腺炎都是一侧的乳房问题,另外一侧的乳房还是健康的,可以用没有发炎,没有问题的一侧进行喂养。也就是当乳腺局部化脓时,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以常用挤奶的手法或吸奶器将乳汁排尽,促使乳汁通畅排出。与此同时,仍可让孩子吃另一侧健康乳房的母乳。只有在感染严重或脓肿切开引流后,或发生乳痿时才完全停止哺乳,并按照医嘱积极采取回奶措施。所以,即使有哺乳期乳腺炎也是可以给宝宝喂奶的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jc/12334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