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感,一个需要被重新审视的医学名词
导读
波动感,很久以来,都是诊断乳腺脓肿的标志性体征。可是,有多少哺乳期乳腺脓肿的妈妈被所谓的“波动感”延误了诊治?有多少母乳妈妈发现乳房硬结无法排出后,在等待“波动感”的时间里痛苦煎熬?波动感,尤其是在诊断哺乳期乳腺脓肿的时候,真的是一个应该被重新审视的医学名词了!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小雪是在产后35天时,夜里被乳房的疼痛痛醒,发现右侧乳房出现一个肿块,但皮肤不红不肿,人也没有发烧,觉得是堵奶了,毕竟以前也出现过。于是,自己开始热敷、按摩、推揉,希望疏通就好了。可是,过了4天,下雪右乳的肿块依然没有消退,反而有所长大,并且疼痛有所加重,表面也有些红肿。她的一位闺蜜曾得过哺乳期乳腺脓肿,当时特别痛苦,最后还开了刀,断了乳。她不想重蹈覆辙。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过后对她说,你这是哺乳期乳腺炎,可能在往脓肿方向发展了。只是现在还没扪及波动感,脓肿应该还没熟,现在还不能手术。你先口服抗生素,局部外敷鱼石脂软膏,3天后回来复查。3天后,小雪右乳肿块的中央有些变软了,感觉皮肤吹弹可破了,隐约看到下方都是黄绿色了,摸起来感觉像是摸装了水的气球。于是老公陪同她,医院就诊,医生在波动感最明显的地方用注射器抽了一下,抽出一些黄绿色粘稠的脓液,终于诊断为哺乳期乳腺脓肿。于是医生给他做了标准的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保持通畅引流。每日的换药清洗脓腔,让小丽痛苦不堪,每一次都咬紧牙关汗流浃背坚持下来。最后,小丽和闺蜜一样,也是因为脓腔长期乳瘘,切口经久不愈,被迫断乳。让我们复盘她的整个过程:
哺乳期发现硬结,经过反复热敷、按摩,4天没有缓解,诊断哺乳期乳腺炎,考虑化脓可能,但因为没有扪及波动感,考虑脓肿没有形成,给予口服抗生素抗感染,外敷鱼石脂软膏促脓,扪及明显波动感后,诊断性穿刺明确脓肿诊断,行切开引流,最后因乳瘘,被迫断奶。这样的诊疗流程有问题吗?按照《外科学》上所写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兴趣的可以滑动看看书中的内容。滑动查看相关资料难道每个哺乳期脓肿患者都是这样的经历、同样的悲惨结局吗?不是。因为最新的文献、指南告诉了我们。脓肿是可以在出现波动感前很久,就被早期诊断的。说到这个问题,就让我们看看波动感的由来
所谓波动感是指医生用手触诊时,感觉手下有液体波动的感觉,常见于化脓性或积液性病变。这是诊断学上关于浅表脓肿的经典描述。不论是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还是传统医学的望闻问切,对于人体组织内部变化的诊断,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推断的。所以,波动感就成了诊断脓肿或积液最直接有力,准确性最高的诊断标准了。然而,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之后,人们解决了利用电子学技术产生超声波的办法,从此迅速揭开了发展与推广超声技术的历史篇章。年,德国出现了首例超声波治疗的发明专利;年发表了有关超声波治疗取得临床效果的文献报道。年第二届国际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上已有许多论文发表,超声治疗进入了实用成熟阶段。超声影像技术让我们可以“直视”人体内部的组织变化,通过对超声图像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很好的区分实性、囊性病变。原本,在超声影像医院的今天,对于乳腺脓肿的诊断,终于可以不必等到脓肿已经严重到扩散至皮下浅表部位,形成明显波动感的时候才被诊断出来。而《外科学》中关于乳腺炎的内容里,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超声”二字。所以,波动感这个概念还在大行其道。乳腺脓肿因为距离乳房皮肤深浅不同,可不伴乳房发红或波动感,尤其是深部脓肿。所以当乳腺肿块出现48小时,期间通过持续冷敷+变换体位勤喂(宝宝下巴对着硬块方向)+手挤奶±非暴力排乳,都无法消除时,就及时行乳腺彩超检查,帮助鉴别诊断。这样可以明显提高脓肿的早期诊断率,降低切开引流率,减少回乳率,妈妈痛苦小。希望这个早期诊断技术能得到推广应用。母乳妈妈不容易,乳腺科医生作为诊治哺乳期乳腺炎症最后一道防线,要为母乳妈妈顺利延续母乳喂养努力,做好守护。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郑重声明:文末出现的任何广告(包括奶粉及母乳代用品),均为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hl/123345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提醒大家常吃黑芝麻对身体好,可营养师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