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牧场疾病防控治疗过程中的用药乱象
浅析牧场疾病防控治疗过程中的用药乱象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不断发展,牧场的疾病防控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每年由于疾病治疗失败而被动淘汰的牛头数却有增无减,兽医工作除了加强专业诊疗技能学习,树立预防兽医观念以外,还要从兽药的使用上严格掌控,这不但是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牧场良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牧场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就如今牧场在用药方面存在的的乱象做简要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兽药是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特定靶动物、病原谱、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如果对兽药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错误用药或滥用药物,因“治”病而“致”病,因“用”药导致“连锁”用药,甚至导致许多重大医疗事故,既违背了兽药使用的意义,又会造成经济损失。
当前牧场中用药混乱表现在: 1.从私利而滥用药 个别的兽医人员不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盲目推销或购进药物,有的兽医工作者对患病奶牛用药时,为了个人经济利益或追求快效果开高价药、大药方、违禁药、虚假宣传的药;有的兽医工作不负责或专业知识差,看错病、配错药、拿错药的现象时有发生。每年、每个季度农业部通常会以公告的形式公布饲料和动物饮水中禁止使用的药物品种、食用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假冒伪劣和非法生产的兽药厂家和兽药名录,希望兽医人员和采购、营销人员能正视这些问题并重视起来,不要为个人利益而导致职业道德的缺失。 有些兽医为了提高表面的治疗效果,喜欢用地塞米松和解热镇痛、抑制胃肠蠕动、平喘的药,往往是只顾一时疗效,不解决疾病的根本问题,常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抗病能力降低,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恢复,犯严重思想性错误。 地塞米松是激素类药物,适量应用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等作用,但长期过量应用,会扰乱体内激素分泌,降低机体免疫力,造成直接危害(如肌肉萎缩无力、骨质疏松、生长迟缓),突然停药后会产生停药综合征(如发热、机体软弱无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血糖和血压下降等),导致动物机体产生药物依赖而不利于后期的防治。误用于妊娠牛还会导致流产,由此可见,每种药物都不可随便滥用。 2.不确诊疾病而乱联合用药
由于目前疾病发生越来越复杂,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多种药物合用和加大剂量使用,比单纯用一种药物效果好,从而经常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抗病毒加抗菌等联合用药现象比比皆是。但是用药时,除了确定具有协同作用的联合用药外,一般情况下不应该使用多种药物同时治疗。 另外,也要慎用某些复方制剂,因为它会使兽医失去根据动物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的机会,达不到最佳的用药效果。 3.随意加大用药剂量 药物的剂量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兽医临床使用中有的是按照体重来投药,有的是按照使用浓度来投药,如果片面加大用药量或减少兑水量都有可能达不到用药目的。目前的用药误区是无论什么药物,都按照厂家产品说明书统统加倍用药。这里面一方面有兽药企业为营销目的自己加大兑水量的原因,还有就是兽医对药物不信任,总以为大剂量、多种药物齐用可以起到好的治疗目的。 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是疗效不确切,易产生交叉感染;二是即使有疗效,也无法弄清是哪种药物起的作用;三是造成药物浪费,增加开支。而且大剂量给药的后果不堪设想,轻者产生耐药性,重者引起蓄积中毒等。所以,用药时应熟悉各种药物的质量单位和国际单位的换算,做到准确计量。当两种或多种抗菌药搭配使用,在确定两种药物间为协同作用,并在没有通过确切临床试验得出最佳药物治疗浓度时,通常的兑水量为主要药物兑水量的2~3倍。 4.兽药使用方法不当 奶牛场常见的给药误区是不注意给药时间,无论什么药物总是使用固定的给药模式或用药习惯,投服的药物,不是在采食前前投药,就是在采食后投药,如不注意给药次数,不管什么药物,通通一天给药1次或两次;不重视给药方法,无论什么药物、不管什么疾病,一率输液或拌料给药、自由饮水或采食。从给药方式来说,静脉输液或拌料是最常用、最习惯的给药方法,但由于药物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考虑喷雾给药和肌内注射给药。 小犊牛的治疗,不知道小犊牛不能和食草断奶后的牛不同治疗,不能根据药物选择内服给药时间,内服药物大多数是在胃肠道吸收的,因此,胃肠道的生理环境,尤其是PH值的高低、饱腹状态、胃排空速率等往往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如大部分中药制剂需空腹给药,而大环内酯类药物则需喂料中或喂料后给药,否则,易受胃酸破坏,药效下降。 小犊牛需喂料时给药的药物有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大环内酯类药物等;需空腹给药的药物有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等;需料后给药的药物有罗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需定点给药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磷酸钠上午吸收相对较好。氨茶碱、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下午相对较好,当选定药物后,兽医人员要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和药物理化性质,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使药物以最便捷的方式到达靶器官或靶细胞,从而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 治疗疾病时应选择最敏感且能达到病变部位的药物,治肠炎时需应用口服不易吸收的药物,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粘杆菌素等;若出现败血型全身感染时应易吸收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喹诺酮类;若脑部感染,应选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磺胺类。 不能根据疾病选择给药方式治疗不同的疾病要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可用根据病情状况和类型采用直达病灶的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药物的吸收特点选择静脉输液、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口腔投服、局部喷涂、穴位注射等等给药方式 不能根据不同药物选择给药次数浓度依赖型杀菌药物(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而不是用药次数,一日只需给药一次,有利于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缩短达峰时间,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否则即使一天给药10次,也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抑菌药(如红霉素、林可霉素、磺胺喹恶林钠等)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必要的用药次数,次数不足,即使10倍量,也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反而造成细菌有高浓度压力下的相对耐药性产生。某些半衰期长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磷酸钠、硫酸阿托品、盐酸溴已环铵等,也可一日给药一次。可一日给药一次的药物有:头孢三嗪、氨基糖甙类、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琥乙红霉素、硫酸粘杆菌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硫酸阿托品、盐酸溴已新等;可二日给药一次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磷酸钠、氨茶碱等,其它药物多为一日2次用药。缓释的长效药物用药间隔时间也较长。使用时应灵活。 灌服的中药制剂,不能掌握合适的兑水量为达到最佳效果,首先每次要算出用药的兑水量,一日给药一次的以日饮水量30%为宜,一日两次,各以日饮水量的25%为宜。重病脱水的情况可加大投水量,为使药物血药达峰时间缩短,最好用投药器一次性投服,切忌将药物加入水中让牛自由饮用(不能达到血药峰值,无治疗效果);特别强调的是:如果不是毒性大的药物,首次倍量,以后常量使用。 5.用药不按疗程
目前在兽医临床上,很多兽医人员不管使用什么药物、不论什么疾病,只要不见效,就统统2天停药,但是有些病是有一定病程,两天用药不显效并不代表用药错误,盲目停药会使以前用药前功尽弃。还有的人就是见效停药,这样容易造成病情复发,甚至转为慢性病。在治疗中应遵循各种疾病的规律,按照疗程进行治疗。在治疗用药时,一定要达到药物治疗所需的疗程,不可随症状消失、食欲恢复等表面现象来判断疾病的愈与否。 还有一点就是不注意给药间隔,凡是一日2次给药的药物,正确的用药间隔应为12小时,如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不易做到的话,白天两次用药间隔时间应保证在10小时以上,以确保药物的连续作用,如球虫病投药后,表面看起来康复了,但是这些药物仅仅是对球虫生长的某一个阶段有效,应该在治疗结束后继续投服其他药物,或者停药一段时间后继续用药,否则不能保证药物的连续作用,复发几率很高。 6.不能整体辨病施治 畜禽发生疾病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只对致病因素进行治疗,忽视提高病畜的防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临床上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既要消除致病因素,又要加强病畜护理,提高抵抗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但是目前在临床中,很多兽医工作不是基于正确诊断的基础上使用药物,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盲目地根据临床上的症状把疾病分成呼吸道病、肠道病、乳房炎等,不分情理、不容诉说、立即下药。见热就退,牛只一发热,急忙用退热药降温,从没有考虑畜禽发热有时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有利于增进机体抗病能力,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因为安乃近能破坏免疫白细胞导致出血,如过量或大量连续使用安乃近等退热药物,会降低畜禽机体防御能力,造成热型混乱,掩盖疾病真相,影响对症下药。
还有的兽医工作者见泻就止,往往没有考虑牛只腹泻也能排除体内病毒及有毒物质、减轻病菌及有毒物质对机体的损害,如果病畜腹泻时间长,脱水严重,可引起胃肠消化功能障碍,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全身营养短缺,这时应立即用止泻药物,还要结合补液,补充电解质的同时加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不然会影响疗效。正确用药应该首先要在正确诊断基础上确定病因,知道是什么病,再根据病因和病程进行治疗。 7.根据经验主观用药 很多牧场兽医人员往往忽视不同情况下的用药差别,如疾病状态、牛群类别、药物酸碱性影响、水质等。不经过调查分析、科学诊断,就凭自己的经验或他人的间接经验治病用药。有些兽医或牧场在使用了某种兽药防治畜禽疾病后,发现其使用效果很好,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这种药物,其后果,要么是不断提高用药量,延长疗程,要么就是疗效越来越差。 还有就是常用老眼光看问题,用药固定化,每遇畜禽发病都使用抗病毒药、抗菌药、对症治疗药一起下。在使用这个方剂效果不明显时,往往又不去分析原因,不改变思路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剂,而是盲目地任意增加临床的剂量,如大肠杆菌、球虫病都存在着较严重的抗药性问题,所以,应对这些疾病加深认识,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8.不能提前预见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药物不仅有治疗作用,同时也有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很多人在用药时都考虑效果,很少考虑副作用。临床用药时,必须认识到疾病和治疗的复杂性,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作好详细的用药计划。这样,既充分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能有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和措施,尽可能达到预期的用药目的,如用恩诺沙星治疗大肠杆菌肠道感染所致的肠炎、腹泻时,加大用量反而会加重腹泻;许多毒性大的药物,如马杜拉霉素、海南霉素等,治疗浓度接近中毒浓度,加大用量常导致中毒死亡;麻黄碱、氨茶碱等药物用的时间过长,也会刺激消化系统;氨基糖甙类的药物对于肠源性大肠杆菌效果好,小犊牛可口服给药,但对全身感染效果一般,并且对肾脏有损伤,出现肾脏损害 9.一味选用低价兽药 只认价格不认质量,这是很多牧场采购存在的通病,他们往往认为便宜就是实惠。由于现阶段我国对兽药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法规还不完善,执法力量薄弱,对假冒伪劣兽药产品打击力度还不够;兽药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落后,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而许多养殖户对兽药生产成本构成缺乏了解,最终导致大量劣质价廉的兽药充斥市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含量严重不足导致的劣质产品,这种产品的使用量要成倍增加,而且效果很低甚至毫无效果,不但增加了用药费用,而且贻误了畜禽的治疗时机。 10.片面认为人药比兽药疗效确切 有的兽医总是认为治疗可用选用人药,首先这种观点有违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自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其次人药用在食用动物身上,会造成药物残留,产生毒害作用,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国家规定用作畜禽使用的药物必须有“兽用”标志。 另外人药不是万能的,许多动物特有的疫病不对症使用兽药,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疗效。 11.盲目使用新兽药,崇拜洋药 目前市场上每种药物都有商品名,标签上介绍的应用范围特别大、效果特别好,但有效成分往往标注不明,而推销者的游说有时也让人真伪难辩,养殖户就认为成分越新越好,岂不知现在的兽药说明根本代表不了药品的实际成分、含量和适应症。许多厂家在一种新兽药研制生产出来后,往往夸大其功效,误导牧场使用。而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牧场在购买使用兽药时也一味求新、显实力、赶时髦。更有一些兽医甚至对市场上新名称药品的实际药物成分都不太清楚便买来使用,例如有些所谓的新药实际上仅仅是改变了名称的普通常用药物而己,造成养殖场(户)用药混乱。所以,不要只看个商品名和听信宣传便盲目购药使用。 另外,还有部分管理者和兽医迷信进口药,轻视国产药,不可否认,有些进口兽药不论是质量或疗效的确不错,但是有些人就因此认为进口的东西样样都好,不管成分如何、价格多高都用进口兽药。实际上有些进口药物的成分与国产兽药完全一样,仅商品名不同而已,其价格则是国产同类药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相信在牧场中的你深有体会。 12.忽视预防,有病乱用药 许多人预防用药意识差,防疫观念淡薄,抱侥幸心理,平时舍不得投喂药物进行预防,能省则省,一旦发生某种疾病则往往又慌了手脚,在缺乏必要诊断、不明病因的情况下胡乱用药,既浪费了大量药费,又贻误了治疗时机。违背了牧场预防兽医的指导理念。 还有的牧场和兽医有病乱投医、治病求速效、买药凭经验、拿错误当经验、轻预防重治疗等错误观念,具有职业素养的兽医给患病畜禽看病的同时,还能给持错误观念的领导“看病”,但缺乏职业素养的兽医人员常利用上级领导的错误理念,一错再错,让牧场损失于无形中。 13.偏信宣传,使用不正规药物 有些牧场领导或兽医人员经不住别人的忽悠,有的把养殖场当试验场,有的喜欢标新立异,有的愿为人先,有的可能是卖新药利高的利益驱动,经常对患病畜禽或正常畜禽用中试产品、概念产品、新药、特药、奇药、新法,有的凭想象随意进行药物复配或频繁更换药物,致使牛群造成严重损害。 14.不合理评价药效 药物、环境、机体是评价药物的效果因素,需权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机体本身是影响药物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任何药物都有一个产生效应的时间,只有在产生效应时间后,才能根据死亡淘汰牛只与治愈数量、牛只的转归情况等,对药物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而许多牧场和兽医总是认为使用了药物应该取得防治效果,忽略影响药物效果发挥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 15.盲目滥用抗生素 不少牧场和兽医听信虚假宣传,为追求时髦,误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级越好。殊不知,各种抗生素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也各不相同,要正确诊断牛只的病因,对症下药。抗生素并无高级与低级、新和老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的好坏、高级与低级是毫无道理的。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奶牛体内细菌耐药范围的增加,带来“二重感染”,给之后的治疗增加难度,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多用药多保险的做法是错误的,切不可盲目给动物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另外,兽医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何种疾病都用抗生素,且美其名曰“防止继续感染”。滥用抗生素后,会使机体正常菌群平衡破坏,诱导细菌出现耐药,药物对机体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破坏奶牛瘤胃菌群,实际上有许多疾病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如中暑、中毒等,使用抗菌素药反而使疾病的抗药性增强。 16.药物调剂与用法不当引起失误 一些毒性药物如士的宁等是有一定毒副作用的药剂;亚硒酸钠、地克珠利等用量极微,注射时要严格把握药量。将毒性药品混入饲料时,若不首先制成合格的预混剂,或加入饲料时若不采用“等量逐级稀释法”混合,极容易由于混合不均匀而导致牛只中毒。 另外,有些预防药物如:电解多维和一些中成药物,作成饮水剂时,常因调剂不当或未加入助溶剂、混悬剂而易发生沉淀,造成牛只饮用药量不均匀达不到治疗效果。所以最好采用定量灌服。 17.中兽医西化 目前很多中兽医开始西化,在中药的使用上不能根据中医理论指导实践。中医理论是中国的国粹,其中医理论独树一帜,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正确的掌握中医理论来指导实践,是兽医界的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我们都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加深理解、精益求精,以使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而不是将中兽医观点西化,如以为清热解毒就是抗病毒等错误认识。尤其要知道中药预防保健对现代规模养殖的意义。
18.给药方法不正规,操作粗放
兽医治疗操作时,不能按照严格的操作方法,消毒,操作步骤不正规。静脉给药反复扎针,颈静脉损伤,甚至漏药导致脉管坏死,注射部位肿胀、化脓;肌肉注射不消毒,感染形成脓肿;口服投药灌入呼吸道,导致异物性肺炎;乳房给药导致多重感染等等。另外操作粗暴,产生应激,加重病情。
19.有的兽医只知道消炎药和抗生素,不能详细区分药物类别。更不能按照药物的主要抗菌类别去用药。配伍禁忌了解不清,药理学知识一知半解,兽医素质嗜待提高,严重影响着牧场治疗用药的效果。 综上所述,建议我们广大的牧场的兽医团队和管理者结合自身情况,学好用好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兽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进步,加强对兽药及养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不懂、不了解的问题要虚心向畜牧兽医行业的专家学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产;用科学的技术搞好养殖,确保奶牛养殖安全、科学、高效。
翰源环保科技,让畜牧业前景更美好
瀚远科技---灵梓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zigb.com/zcmbzz/123342668.html
- 上一篇文章: 桐君堂名医楼丽华国家级名中医,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